梨花古语什么意思 梨花在古诗词的意象 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意象 什么意思 梨花古语什么意思 梨花在古诗词的意象

梨花古语什么意思 梨花在古诗词的意象

2023-03-15 20:25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山东文化网 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最新文章 梨花古语什么意思 梨花在古诗词的意象

作者:山东文化网 时间:2023-03-10

1.梨花在古诗词中的象征意

梨花意象

梨花姣洁,是洁白的象征,同时也在恼人的暮春凋谢,因而梨花与泪花、寂寞、惆怅的心情有着密切的关系,是词人着墨较多的具体物象。在纳兰性德诗词中,也有多处写到。如:

“又是梨花欲谢,绣被春寒今夜。”(《昭君怨》)

“春情只到梨花薄,片片催零落。”(《虞美人》)

“新月才堪照独愁,却又照梨花落。”《秋千索》

纳兰借“梨花”淡雅朴实来代表美丽纯洁的爱情,借梨花那洁白的色调表达出爱妻卢氏楚楚动人、美丽寂寞的神韵,而且借梨花飘零凋谢的特征抒发他凄凉与哀怨的思绪

2.在古诗中,梨花代表什么意境

梨花的花语是纯情,纯真的爱,一辈子的守侯分离,安慰以及最浪漫的爱情,梨花冰身玉肤,凝脂欲滴,妩媚多姿,应该是柔的化身;梨花,抖落寒峭,撇下绿叶,先开为快,独占枝头,她是刚和柔的高度统一。

关于梨花的诗

一、梨花

宋 陆游

开向春残不恨迟,绿杨窣地最相宜。

征西幕府煎茶地,一幅边鸾画折枝。

译文:梨花正在逐次开放,不限制时间不怕她姗姗来迟。与绿色的杨树和草地最为相宜。在边疆征兵的背景下,一幅别有诗意的鸾画和折枝出现在眼帘。

二、春怨

唐 戴叔伦

金鸭香消欲断魂,梨花春雨掩重门。

欲知别后相思意,回看罗衣积泪痕。

译文:鸭子在水中嬉戏,香气从水中传来。梨花夹杂着春雨掩盖住重重大门。想要知道告别之后的相思之情,回头却看到衣服上沾满了眼泪。

扩展资料

梨花的花语:

花的花语是纯真,代表着唯美纯净的爱情,但是也有谐音“离别”的意思。梨花,花药紫色。梨树的花,一般花瓣为纯白色,花药紫红色。梨花为伞房花序,两性花,花瓣近圆形或宽椭圆形,栽培种花柱3-5,子房下位,3-5室,每室有2胚珠。为先叶开放。一种较小的酒杯名。

参考资料来源:搜狗百科-梨花

3.古诗词:花的意象

1.海棠的:海棠花在盛唐时代还叫梨花,或海棠梨,而且一直到中唐的前期海棠花还没成为诗人关注的意象。海棠成为诗人关注的意象是在中晚唐以后,王建《宫词一百首》中的一首写道:“元是我王金弹子,海棠花下打流莺。”这里的海棠花还是一棵树,还没完全成为审美意象。后来在中晚唐的薛能、郑谷、温庭均等的诗中,才逐渐的采用了海棠意象。到了宋朝,写海棠花的人就比较多了,如苏东坡,他被流放到黄州,住在定惠院那里的东山上,旁边有一株繁茂的海棠花,看到这株海棠花,顿生同此天涯沦落之感,感到他和海棠花都是从蜀地流落到此偏僻山野的有名而孤苦之物,写了题为《寓居定惠院之东,杂花满山,有海棠一株,土人不知赏也》的诗,他还另外作了一首《海棠》诗:“东风袅袅泛崇光,云雾空蒙月转廊。只恐夜深花睡去,故烧高烛照红妆。”

2.桂花的:桂花是我国的传统十大名花之一,也是我国著名的观赏花卉。在文学中,桂花也是个常见的花卉意象之一。《中国文学中的桂花意象研究》试图从文学的角度对桂花作全方位的概括研究。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。一,咏桂文学的发生和发展过程,这是个纵向勾勒。桂花意象在先秦魏晋南北朝开始出现,在唐代获得了初步发展,至宋代达到繁荣,明清阶段渐趋衰落,构成了一个清晰的历时过程。二,桂花的审美形象及其艺术表现。花卉的美包括外在自然美和内在神韵美两方面。桂花是著名的观赏花卉,外在物色美自不待言;作为名花,也有其品格上的象征含义。两种美都重要。三,咏桂重要个案分析。对咏桂文学中出现的重要意象“月亮”,和桂花之间的关系进行重点研究,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典故“吴刚伐桂”、“蟾宫折桂”等,从而尽可能全面地了解和把握桂花这一意象。

3.菊花的:菊:隐逸 高洁 脱俗 菊花: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,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,但作为傲霜之花,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,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,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。屈原《离骚》:“朝饮木兰之坠露兮,夕餐秋菊之落英。”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。唐人元稹《菊花》:“秋丛绕舍似陶家,遍绕篱边日渐斜。不是花中偏爱菊,此花开尽更无花。”表达了诗人对坚贞、高洁品格的追求。其他“宁可枝头抱香死,何曾吹落百花中”(宋人郑思肖《寒菊》)、“寂寞东篱湿露华,依前金靥照泥沙”(宋人范成大《重阳后菊花二首》)等诗句,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,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。

4.语文诗词花,古诗词营造意境常选的意象之一.请任意默写出描写梨花,

荷叶罗裙一色裁, 芙蓉向脸两边开。

荷叶五寸荷花娇,贴波不碍画船摇 莲香隔浦渡,荷叶满江鲜。 狮龙气象竟飞天,再度辉煌任自威!淡巷浓街香满地,案头九月菊花肥。

芳菊开林耀,青松冠岩列。 怀此贞秀姿,卓为霜下杰。

一夜春风带雨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 桃花潭水深千尺,不及汪伦送我情 双飞燕子几时回,夹岸桃花蘸水开 梨花:梨花院落溶溶月,柳絮池塘淡淡风。 菊花:一丛寒菊比琼华,掩映晴窗动绿纱。

乍觉微香生暖室,真拟奇艳出谁家。 秋菊诗(陈毅) 秋菊能傲霜,风霜恶重重。

桃花:人间四月芳尽,山寺桃花始盛开 荷花:荷花诗句 如《诗·郑风》: 山有扶苏,荫有荷华。《诗·陈风》: 彼泽之破,有蒲与荷。

曹植《芙蓉赋》: 览百卉之英茂, 无斯华之独灵, 结修根于重壤, 泛清流而??茎。 苏辙《菌萏轩》诗: 开花浊水中, 抱性一何洁! 朱槛月明中, 清香为谁发 稻花:稻花乡里说丰年,听取蛙声一片 桂花:桂子月中落,天香云外飘 。

5.众花在古代诗词文章中的意象

芳心解语 ——白居易诗词中的花意象 黄春 [论文摘要] 文章通过白居易诗词中有关花意象的运用进行剖析,从白居易诗词的“花”中不仅可以解读诗人的思想、心绪、际遇,而且亦可以管窥唐代社会及人情世故等历史层面。

白诗词中的花意象灵韵独具,似能解语,无法述说穷尽。 [关键词] 花意象,中国花文化,解语,人格化. “花如解语还多事,石不能言最可人。”

宋朝诗人陆游化用唐明皇以杨贵妃为解语花的典故如是说,这体现出中国文化中“天人合一”的精神。尽管鲜花美人互为比附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中都有所表现,但自然界中的花一旦与中国文化相结合,植根于中国文化中,尤其与人文精神绾结在一起,便成为一种内蕴生命力和灵魂的情感生灵。

中国花文化的核心精神是花的人格化,花之人格化的及至便是将花当作人来看视,并在此过程中体验和感悟自我的人生。在“一视同仁”“万物与我为一”“众生平等”等儒释道传统思想的熏染和规范下,中国人对花木观赏活动所体现出来的感悟方式,构成了世界文化视野中极具东方韵味的独特的人文景观。

自《诗经》始,中国历代文人对花进行了特殊的情感关照,花成为诗文中经久不衰的意象,并逐渐形成一种模式。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与思想渊源下,尝试解读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中有关花的意象,从中感受他的人生遭际与心路历程。

与诗人同喜悲共爱憎,而且反映出诗人的思想心绪、社会风俗乃至人情世故。诗人以花喻人,将人喻花,成就了白诗词中的花的世界。

白居易是爱花、懂花、惜花之人,他笔下百花齐放。据载,在杭州灵隐寺“岩顶崖根后产奇花,气香而色紫,芳丽可爱,人无有知其名者。

招贤寺僧取而植之。郡守白乐天尤爱赏,因名曰紫阳花。”

白居易对花的情感可见一斑。 白居易很喜爱莲花,有关莲花的意象(包括荷花、芙蓉、菡萏)被明确使用的就有大约83次之多,占花意象的14.7%,还不算许多指向不明的花意象。

但白居易更爱白莲花,将其用以自比,作有《种白莲》《东林寺白莲》《感白莲花》《六年秋重题白莲》《莲石》《白莲池泛舟》等等有关白莲的诗。莲花是佛教之花,是花中君子。

白居易对白莲花的纯洁无暇赞美备至,甚至连自己一向推崇的红莲便只是“虚得清净名”(《东林寺白莲》)了。乐天在《感白莲花》诗中云:“白白芙蓉花,本生吴江濆。

不与红者杂,色类自区分。谁移尔自此,姑苏白使君。

初来苦憔悴,久乃芳氛氲。……”白莲这种孤清不群、遗世独立,但仍馥郁芬芳、颇具神韵的形象,正是诗人非常偏爱而用以自诩的写照。

清人宋长白在《柳亭诗话十七则》中云:“洛阳无白莲花,乐天自吴中带种归,乃始有之。其《白莲泛舟》诗曰:‘白藕新花照水开,红窗小舫信风回。

谁教一片江南兴,逐我殷勤万里来。’又《种白莲》诗曰:‘吴中白藕洛中栽,莫恋江南花懒开。

万里携归尔知否?红蕉朱槿不将来。’周濂溪谓莲为花中君子,况纯白者耶?但移入洛阳,是以君子而入富贵之乡矣。”

此外,白居易还用无人欣赏的白牡丹自比:“白花冷淡无人爱,亦占芳名道牡丹。应似东宫白赞善,被人还唤作朝官。”

(《白牡丹》)白牡丹与白莲一样皆纯净素洁,诗人渴望自己能在浑浊的官场中保持一种清俊的思想与个性。这是诗人宦海沉浮人生失意时的感受,全都寄寓在白莲花和白牡丹的“洁白”上了。

因为真爱花,所以真能“别”。“乐天诗多说别花,如《紫薇花》诗云:‘除却微之应见爱,人间少有别花人。

’《蔷薇花》诗云:‘移他到此须为主,不别花人莫使看。’今好事之家有奇花多矣,所谓别花人,未之见也。

(编者按:所谓‘别花’,即辨别得花、识别得花之意)。” 白居易惜花之诗更是不可胜数,信手拈来便有许多,如“……唯我多情独自来。

……无人解惜为谁开。”(《下郢庄南桃花》)诗中的花因诗人的爱惜而分外有情,似能解诗人心绪。

白居易多用花来装点诗境,显得自然畅婉。“夜色向月浅,暗香随风轻。”

(《答桐花》)以明月衬色,以清风衬香,借月下桐花显夜的明净与清幽;“春风桃李花开日,秋雨梧桐叶落时。”(《长恨歌》)回肠荡气,哀感于一年四季的物是人非;“风荷老叶萧条绿,水蓼残花寂寞红。”

(《县西郊秋季赠马造》)用“叶绿萧条”“花红寂寞”来抒泄悲秋情怀;“玉容寂寞泪阑干,梨花一枝春带雨。”(《长恨歌》)将杨贵妃妩媚动人的绝艳容姿、无限感慨的凄怨哀伤凝成一枝沾着春霖的白梨花;“奇芳绝艳别者谁,通州迁客元拾遗。”

(《山石榴寄元九》)“奇芳绝艳”比挚友元稹的才能,流露出浓厚的情意。 白居易将自己理想中的人格比附于花,借花向世人传情达意。

“独占芳菲当夏景,不将颜色托春风。”(《紫薇花》)表现出一种桀骜不群的品性,只愿在夏日独妍,不随大潮不入俗流;“争及此花檐户下,任人采弄尽人看。”

(《题山石榴花》)歌颂平易近人深得人心的优秀品质;“金英翠萼带春寒,黄色花中有几般?凭君语向游人道,莫作蔓菁花眼看。”(《迎春花赠刘郎中》)不似桃李争春,却向春寒独秀,具有不同流俗的格调。

从乐天的花诗中看唐代风俗。“绕廊紫藤架,夹砌红药栏。

攀枝摘。

6.古代以“花”为意象的诗句有那些

描写梅花古诗1。

墙角数枝梅,凌寒独自开--王安石《梅花》2。疏影横斜水清浅,暗香浮动月黄昏--(宋)林逋《山园小梅》3.君自故乡来,应知故乡事。

来日绮窗前,寒梅著花未。(《杂诗》之一"王维)4.闻道梅花坼晓风,雪堆遍满四山中。

何方可化身千亿,一树梅花一放翁。(梅"陆游)5.山间幽步不胜奇,正是深夜浅暮时。

一枝梅花开一朵,恼人偏在最高枝。(探梅"杨万里)6.卜算子 咏梅--陆游的《卜算子》,驿外断桥边,寂寞开无主。

已是黄昏独自愁,更著风和雨。无意苦争春。

一任群芳妒。零落成泥碾作尘,只有香如故。

7.当年走马锦城西,曾为梅花醉如泥,二十里路香不断,青羊宫到浣花溪--陆游8.一朵忽先变,百花皆后香。--宋人陈亮《梅花》9.“不要人夸颜色好,只留清气满乾坤。

--元人王冕《墨梅》描写菊花的诗句1。“待到秋来九月八,我花开后百花杀。

冲天香阵透长安,满城尽带黄金甲。”--《菊花诗》“ 飒飒西风满院栽,蕊寒香冷蝶难来。”

--黄巢《题菊花》2。“待到重阳日,还来就菊花”--陶渊明《过故人庄》3。

“秋丝绕舍似陶家,遍绕篱边日渐斜。不是花中偏爱菊,此花开尽更无花。”

--元稹《菊花》4。秋爽斋偶结海棠社,蘅芜苑夜拟菊花题"--《红楼梦》5。

“人生易老天难老,岁岁重阳,今又重阳,战地黄花分外香。一年一度秋风劲,不似春光,胜似春光,寥廓江天万里霜。”

--《采桑子·重阳》6。宁可枝头抱香死,何曾吹落百花中"--宋人郑思肖《寒菊》7.相逢不用忙归去,明日黄花蝶也愁 明日黄花:指重阳过后菊花逐渐枯萎。

蝶也愁:菊花枯萎,蝴蝶无处寻花,故曰“愁”。宋·苏轼《九日次韵王巩》8.寂寞东篱湿露华,依前金靥照泥沙”--宋人范成大《重阳后菊花二首》9.“朝饮木兰之坠露兮,夕餐秋菊之落英--屈原《离骚》描写荷花诗句1。

秋风吹白波,秋雨呜败荷。平湖三十里,过客感秋多 败荷:残荷。

元·萨都刺《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》2.园翁莫把秋荷折,因与游鱼盖夕阳 宋·周密《西塍废园》(又《西塍废圃》。塍:田间的土梗子。)

3.绿荷多少夕阳中。知为阿谁凝恨、背西风 阿谁;何人。

背西风:背向秋风。指荷叶被秋风吹得叶梗都弯了。

宋·秦观《虞美人》4.菡萏香销翠叶残,西风愁起绿波间 菡萏:荷花的别称。南唐·李璟《浣溪沙》5.夜半酒醒人不觉,满池荷叶动秋风 不觉;不睡。

唐·窦巩《秋夕》6.一夜绿荷霜剪破,赚他秋雨不成珠 飞霜使荷叶破碎,秋雨落在破叶上再也无法形成水珠了。唐·来鹄《偶题二首》7.多少绿荷相倚恨,一时回首背西风 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,暗寓伤秋的情绪。

府·杜牧《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》8.芙蓉露下落,杨柳月中疏 芙蓉:荷花。南朝齐·萧悫《秋思》9.小荷才露尖尖角,早有蜻蜓立上头--宋代诗人杨万里的《小池》10.接天莲叶无穷碧,映日荷花别样红 -- (宋)杨万里《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》写花的诗句 咏梅(王安石) 墙角数枝梅,凌寒独自开;遥知不是雪,为有暗香来。

钱氏池上芙蓉 (文征明) 九月江南花事休,芙蓉宛转在中洲.美人笑隔盈盈水,落日还生渺渺愁.露洗玉盘金殿冷,风吹罗带锦城秋.相看未用伤迟暮,别有池塘一种幽. 咏芙蓉 南朝·梁·沈约 微风摇紫叶,轻露拂朱房.中池所以绿,待我泛红光.古风 唐·李白 碧荷生幽泉,朝日艳且鲜.秋花冒绿水,密叶罗青烟.秀色粉绝世,馨香谁为传?坐看飞霜满,凋此红芳年.陆游 梅花绝句 闻道梅花坼晓风,雪堆遍满四山中。何方可化身千亿,一树梅花一放翁。

早梅 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,回映楚天碧。朔风飘夜香,繁霜滋晓白。

欲为万里赠,杳杳山水隔。寒英坐销落,何用慰远客。

红梅 苏轼 年年芳信负红梅,江畔垂垂又欲开。珍重多情关伊令,直和根拨送春来。

忆梅 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, 依依向物华。寒梅最堪恨, 常作去年花。

新栽梅 白居易 池边新栽七株梅,欲到花时点检来。莫怕长洲桃李嫉,今年好为使君开。

探梅 杨万里 山间幽步不胜奇,正是深夜浅暮时。一枝梅花开一朵,恼人偏在最高枝。

7.在古诗歌中意象有哪些

古代诗词的常见意象 1.月——思乡,怀人 怀乡:例: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

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。 怀人:例: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

此时相望不相闻,愿逐月华流照君。 2.菊花——清高人格的写照 例:朝饮木兰之坠露兮,夕餐秋菊之落英。

秋丛绕舍似陶家,遍绕篱边日渐斜。不是花中偏爱菊,此花开尽更无花。

宁可枝头抱香死,何曾吹落北风中。 3.梅花——高洁人格的写照 例:零落成泥碾作尘,只有香如故。

不要人夸颜色好,只留清气满乾坤。 4.松——孤直傲岸,岁寒三友之一 例:岂不罹严寒,松柏有本性。

岁寒,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。 后来富贵已凋落,岁寒松柏犹依然。

5.莲——爱的象征 莲与怜谐音,所以可借以表达爱情。 例:采莲南塘秋,莲花过人头。

低头弄莲子,莲子青如水。 6.梧桐——凄凉悲伤 例:梧桐更兼细雨,到黄昏,点点滴滴。

一声梧叶一声秋,一点芭蕉一点愁,三更泪梦三更后。 7.杜鹃鸟——凄怨哀伤,乡愁乡思 相传,蜀王让杜宇即望帝,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,自己隐居山林,死后灵魂化为杜鹃,到春天,杜鹃会一直啼叫到满口是血。

另外,杜鹃的啼叫好象在叫:“不如归去,不如归去。”也叫子规,常唤起游子思乡之情。

例:梨花雪,不胜凄断,杜鹃啼血。 又闻子规啼夜月,愁空山。

从今别却江南路,化作啼鹃带血归。 8.秋蝉——高洁,悲凉 秋后的蝉是活不久的,一番秋雨后,蝉只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。

例:寒蝉凄切,对长亭晚,骤雨初歇。 西路蝉声唱,南冠客思深。

9.鸿雁——思乡怀亲,羁旅之悲 (也是古代诗歌中传书的信使) 例:雁字归时,月满西楼。 红笺小字,说尽平生意。

鸿雁在云鱼在水,惆怅此情难寄。 10. 柳——离情依依 例:今宵酒醒何处?杨柳岸,晓风残月。

渭城朝雨浥轻尘,客舍青青柳色新。 11.南浦,长亭——送别之所 例:何处是归程?长亭更短亭。

长亭外,古道边,芳草碧连天。 12.芳草——离恨 例:青青河边草,绵绵思道远。

13.芭蕉——孤独与忧愁 例:何处合成愁?离人心上秋。纵芭蕉,不雨也飕飕。

14.羌笛——凄切之声 例:羌笛何须怨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。 15.乌鸦——衰败荒凉之兆 例:斜阳外,寒鸦数点,流水绕孤村。

诗词常见意象集释 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7题,鉴赏李白的诗歌《春夜洛城闻笛》中“折柳”的寓意及其作用。许多考生或不明其意,或张冠李戴。

由于“折柳”的寓意又影响了第二个问题的思考,因此此题得分普遍较低。究其原因,乃不知古典诗词的许多意象有着特别的含义。

“折柳”为什么“寓有惜别怀远之意”(试题答案)?据《三辅黄图·桥》记载:“霸桥在长安东,跨水作桥。汉人送客至此桥,折柳赠别。”

原来,“折柳”是汉代惜别的风俗。汉乐府就有《折杨柳》曲,抒写离别行旅之苦。

此曲一起,“何人不起故园情”呢?弄懂来龙去脉,寓意自然明矣。由此启发我们,在2003年古诗鉴赏备考复习中,不能不熟知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。

众所周知,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、凝练。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,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,而是言在此意在彼,写景则借景抒情,咏物则托物言志。

这里的所写之“景”、所咏之“物”,即为客观之“象”;借景所抒之“情”,咏物所言之“志”,即为主观之“意”:“象”与“意”的完美结合,就是“意象”。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,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。

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“意象”,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。 反之,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,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,领会诗歌的主旨,进入诗歌的意境,感知诗人的情感。

所以,诗歌的阅读鉴赏,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,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。下面,笔者就把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剖析一下,供同学们复习备考之用。

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,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。一般说来,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。

李白《静夜思》:“床前明月光,疑是地上霜,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。”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?思乡之情。

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,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。杜甫《月夜忆舍弟》:“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。”

露总是白的,但今夜更白,因为感受在今夜;月无处不明,但故乡更明,因为忆弟思家。诗人以幻作真,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。

唐人王建《十五夜望寄杜郎中》:“今夜月明人尽望,不知秋思落谁家。”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,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。

另外还有“海上升明月,天涯共此时”(唐人张九龄《望月怀远》)、“欲问吴江别来意,青山明月梦中看”(唐人王昌龄《李昌曹宅夜饮》)等诗句,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。 菊花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,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,但作为傲霜之花,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,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,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。

屈原《离骚》:“朝饮木兰之坠露兮,夕餐秋菊之落英。”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。

唐人元稹《菊花》:“秋丛绕舍似陶家,遍绕篱边日。

相关文章

小莉被强操了 “这儿媳就是破鞋”婚礼上因不改口被婆婆骂,新郎一巴掌挽救婚姻

2023-03-07

已婚男人带情人回家是真爱吗 男人会把什么样的情人带回家,把情人带回家是什么样的心理

2022-05-22

宝宝喝母乳的样子 “活”了

2022-01-13

失业女卖淫被朝阳群众举报 北京朝阳群众APP正式上线

2020-03-08

卖淫女肛交 肛交、口交等“进入式”的性行为应认定为刑法上的“卖淫”

2020-01-18

吉雪萍的女儿 吉雪萍的老公黑立德背景介绍

2019-12-04

山东文化网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.



【本文地址】

公司简介

联系我们

今日新闻

    推荐新闻

    专题文章
      CopyRight 2018-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